东北的夜格外的冷,但屋子里面却很暖和。桌上的小台灯照射出一片温暖的橘黄色的光,显得静谧而悠长。时钟滴滴答答地敲着,打破了夜的宁静。我喜欢在这样一个夜晚,在爸妈都已入睡时,拿起笔,在纸上断断续续地写,因为只有在这一刻,我才能真正平静地审视自己的心。
放寒假了,坐上火车的那天,我归心似箭。回到家,又看到了爸妈的笑脸和我熟悉的小房间。一切都那么亲切,似乎从来都未曾改变。这里陪我度过了人生重要的十几年的时光,我可以清晰地记得每个角落发生的故事。
我又看见了那个阳台。在我高中三年里,每天早晨爸爸骑着摩托车载我去学校,我抬起头,便会看到妈妈瘦弱的身影。我抬抬手臂向她挥挥手,妈妈也会笑着向我挥手。妈妈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站在阳台上看我们驶过街角的拐弯处,渐行渐远……有一天,妈妈告诉我,早上看我们的背影远去时,她突然想到以后我要离开家到很远的地方上大学,然后眼泪就流了出来……
妈妈那时哭得很伤心,可是真到离别的那一刻,我却没有看见她的眼泪。
去大学报到的时候,爸妈帮我拎着大大小小的行李送我去北京。办好入学手续,整理好床铺,我知道,真正离别的时刻到了。在送爸妈回去的路上,我们都沉默了,我看见爸爸妈妈红了的眼眶。在他们上车之前,我以为他们会叮咛我许多许多,可是他们只是简单拥抱了我一下,转过身,说了一句:“回去吧。”他们匆忙地上了车,我知道,这一切,只是为了不让我看见他们的眼泪,我们都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……
我真的不喜欢离别,离别总是酸涩的,我一直在想,如果有一天,相亲相爱的人能永远在一起,再也不用经历离别的痛苦该多好。
爸妈走后,我一个人走在偌大的校园里去买日用品,突然想到以后要自己照顾自己,自己面对生活的琐碎,再也没有了爸妈的悉心照料,我伤心地哭了。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,过去的十多年的求学时光中一直过着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”的生活,应试教育下的我只会死读书,自理能力亟待提高。刚到北京,我的心里充满了新奇与兴奋,然而当我终于只身一人时,我却在那一刻感到了恐慌,紧张和不安,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,也不知道我应该怎样面对,给我安全感的爸爸妈妈走了,只剩下满是恐惧感的我,战战兢兢地过着日子。
也许我的经历让很多人难以理解,但我从不否认当时自己的胆小懦弱。大学生活开始以后,虽然每天生活很忙碌,但我还是会抽时间主动给爸妈打电话。在遇到困难时,我会格外想家,想在家时那种什么都不用操心的生活。偶尔遇到一点小事,我会拿不定主意,一遍又一遍地询问爸妈的意见,像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小孩……第一次和爸妈在网上视频时,家里的话筒坏了,他们从来没上过网,也不会打字,妈妈看见我立刻笑了,但眼眶却红了,不停地擦着眼泪,我问她:“妈,我听不见你说话,是不是话筒坏了?”,妈妈顿时慌乱无措,不停地喊着,比划着,红着的眼睛里写满了无助。爸爸往前凑了凑,他的眼睛也红红的,他笑着,我似乎很久很久都没有这么近距离地观察他了,那时我才发现爸爸老了,他的眼角有了深深的皱纹,鬓角也有了许多白发。那一刻,我突然很想哭……
放假前的一周,我被考试弄得焦头烂额,偏偏又生了病,那时唯一支持我的只有一个念头——回家。回家就好了,有爸爸妈妈在,什么都不怕了。有那么一刻,我忽然明白了,与其说我想念爸妈,倒不如说我是在想念他们庇护我的温暖的翅膀……爸妈为我创造了一个快乐的伊甸园,在那里,我什么都不用去想,安静而快乐地生活着,而离开伊甸园后的我则初尝了人生的艰辛。可是,爸妈在渐渐变老,总有一天,他们的翅膀举不动了,再也不能为我遮风挡雨了,我知道,那时就是我为他们张开翅膀的时候了。我爱他们,为了他们以后能更幸福,我要学会坚强,学会面对。小女孩总要长大,总要脱离象牙塔,镇静从容地面对现实。
渐渐发现,经过大学一学期的生活,我长大了……
我笑了笑,抬头看了看时钟,早已过了12点了,自己又在不知不觉中想了很多。我伸开双臂,打了一个慵懒的哈欠,又是新的一天了。和父母相处的日子总是快乐而短暂,转眼间,一个月过去了,马上就要开学了。又要上演离别的一幕,虽然离开家会有万般的不舍和留恋,但是,现在的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,我会变得勇敢坚强!
离别之际,想起了龙应台《背影》中的一句话,伤感却深刻:
“终于明白,所谓亲人一场,不过意味着不断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。你站在路的这一头,看他逐渐消失在街角的拐弯处,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,不必追。”
作者|崔兵,萌芽文学社社员,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12级本科生。
声明|本文系北京邮电大学第二届征文大赛三等奖获奖作品,萌芽文学社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,谢谢合作!